Conference Introduction

会议简介

本论坛主要参与对象是纳米新材料领域拥有技术基因的企业创始人和拥有产业应用基础的科研专家,其宗旨是推动纳米新材料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突破中国产业升级的新材料“卡脖子”瓶颈。


本论坛将集中探讨中国新材料产业化的问题和解决思路,推动纳米新材料共性平台建设,打破内外屏障,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道路。

Conference Organizers

会议组织

主办单位

    1.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2. 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委员会

支持单位

    1. 苏州纳米城侨界联合会
    2. 苏州纳米城欧美同学会

承办单位

    1. 苏州市纳米新材料协会
    2. 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3. 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 江苏纳美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Main Topics

主要议题

2023 Agenda arrangement

2023 议程安排

日期:3月1日
地点:A208
日期:3月2日 地址:A208
  • 主持人:范江峰(江苏纳美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成(苏州纳微先进微球材料应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 09:00-09:30
    先进纳米研磨设备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冯平仓,四川瑞驰拓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 09:30-10:00
    卢米蓝在OLED 材料研发及产业化进展
    陈志宽,宁波卢米蓝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

  • 10:00-10:30
    茶歇

  • 10:30-11:00
    基于聚合物前驱体的陶瓷涂层制备新方法及应用研究
    张宗波,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 11:00-11:30
    纳米银线从研发到产业化
    范江峰,江苏纳美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 11:30-12:00
    高效碳纳米管面热源的研发及产业化
    陈新江,苏州汉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 12:00-13:30
    午休

  • 13:30-14:00
    纳米技术改性PVDF功能膜和其在光伏行业中的应用
    顾方明,杭州福膜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 14:00-14:30
    高通量筛选在工艺合成中的应用
    傅鹏,苏州木槿化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 14:30-15:00
    低温柔性电子浆料在传感器、光伏电池和通讯设备的应用和产业化
    刘振国,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责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15:00-15:20
    茶歇

  • 15:20-15:50
    新材料在纳米技术中的应用
    杨敏,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 15:50-16:20
    苏州聚萃聚酰亚胺精细产品的开发实践
    张东,苏州聚萃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 16:20-17:00
    纳米新材料金鸡湖座谈

F
2023年演讲嘉宾
张东
(苏州聚萃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苏州聚萃聚酰亚胺精细产品的开发实践

       个人简历:张东,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任教。1999年赴美,2002年参与创办美国Akron Polymer Systems Inc. (APS) 公司长期致力于聚酰亚胺材料和光学膜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开发,参与申请各国专利超过60项,已授权超过30项。所主持研制开发的正性光学补偿膜材料已经在世界知名品牌的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电脑上广泛使用。2017年回国创办苏州聚萃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平板显示和微电子工业所急需的以聚酰亚胺为代表的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开发与应用。苏州聚萃已经成功量产并批量供货用于柔性OLED显示的聚酰亚胺浆料。

       摘要:本报告简要综述了聚酰亚胺材料的种类、特性及应用,重点分析了聚酰亚胺在新型显示领域中的应用。在回顾历史和展望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强调了聚酰亚胺精细化产品对新型显示、微电子等领域的“卡脖子”效应,以及实现该类产品国产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苏州聚萃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立志于发展高质量聚酰亚胺亚胺精细化产品,成立五年多来,已在若干产品开发上获得突破,实现稳定批量销售 ,后续产品的布局和开发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

2023年演讲嘉宾
顾方明
(杭州福膜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纳米技术改性PVDF功能膜和其在光伏行业中的应用

       个人简介:顾方明,教授级高工,杭州福膜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长期从事先进高分子材料和功能薄膜的研究和产业化,特别是在氟塑料功能膜的研发和应用开发领域方面有自己的专长和丰富的经验,产品应用于光伏、水处理、航空航天、高铁和新型建材领域,多项研发产品和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顾方明入选国家和浙江省科技创新和创业领军人材计划,也是杭州市首批全球引才521人才计划”入选者。作为研发技术团队的核心,曾获得浙江省和轻工业联合协会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和光伏产业10年领军人物奖等,是氟塑料加工协会的专家理事和功勋企业家。先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发表SCI论文18篇,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10余项。

       摘要: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VDF)膜在传统光伏组件中获得了重要的应用。随着双面组件和新型高效光伏电池的快速崛起,对封装材料的要求大幅提高。传统玻璃材料天然具有透明和耐气候老化的特点,然而在光伏组件产业链的运输、安装和使用场景等诸多环节,都需要轻质和柔性的产品,如在光电建筑(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 BIPV)领域。PVDF是一种超耐候的含氟高分子材料,对其实施适当的纳米功能改性并制成膜产品,用于光伏组件的前板或背板,是一项有挑战但具有商业价值的工作。

2023年演讲嘉宾
杨敏
(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新材料在纳米技术中的应用

        个人简介:杨敏博士,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毕业后先后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化学系任博士后研究员,回国前就职于英国UCL大学,任终身副教授、博导。2018年加入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任首席技术官后改任首席科学家。加入南大光电后分别获得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江苏省双创人才、苏州市姑苏领军及园区科技领军人才计划,主持国家相关部委重大专项攻关,现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摘要:依托强大的研发平台,南大光电围绕前驱体材料(包含MO源)、电子特气和光刻胶三项核心方向,和客户一起开发新型产品:在宽禁带半导体领域,实现了MO源的液态化、电子化和个性化;在前驱体领域,形成了体系化的金属前驱体和硅前驱体研发体系;在特气领域,实现了高纯磷烷砷烷等特种电子的研发和产业化;在光刻胶领域,承担国家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在OLED领域,形成独有的产品体系。本报告将介绍上述领域的新产品开发及应用情况。

2023年演讲嘉宾
刘振国
(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责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低温柔性电子浆料在传感器、光伏电池和通讯设备的应用和产业化

       个人简介:在先进材料领域 20 年(1998-2018)的在世界 500 强跨国公司科研创新经验(分别在美国杜邦/英威 达,德国巴斯夫任职高级研发和技术主管/研发总监职务),涵盖化纤,先进包装材料,阻隔膜材 料,工程塑料及热塑性复合材料等领域。涉及产品包括聚酰胺 PA6,66,6/66, 芳香族高温聚酰胺 (PPA),特种共聚酰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和共 聚特殊聚酯,聚对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氨酯(TPU&PU)等高附加值材料。 ² 在多个国家申请专利 156 件,其中 44 件国际专利和 6 件中国发明专利被授权。在先进包装材料, 特殊膜材料,汽车轻量化,及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科研和产业化方面是业界公认的技术专家,拥有 丰富的创新经验。 ² 多年与客户,团队,学术界工业界合作伙伴的密切沟通培养而成的高效人际关系能力和演讲技巧 ² 历任跨国公司区域研发总监,领导研究团队,博士后,和博士生。具有出众的团队领导力、项目管 理能力以及丰富的高端研究院建设经验和协调能力。 ² 参与多项跨国公司全球的产品认证和实验室建设项目以及 ISO17025/TS16949 认证系统。

       摘要:与传统电子器件相比,柔性电子器件具有可弯曲、折叠、扭曲、压缩、拉伸等特性。而制造柔性电子器件并实现其功能的关键原材料之一即是低温柔性电子浆料。从而传感器赋予了柔性,可以加工成不同的形状进而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可穿戴产品。太阳能电池赋予了柔性就可以更加轻量化,负载到各种电子产品上为其供电,以及光伏建筑一体化得以实现。通讯设备赋予了柔性,变得更加便携、轻薄、多视角,提升用户视觉与触觉的体验。

2023年演讲嘉宾
傅鹏
(苏州木槿化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通量筛选在工艺合成中的应用

       个人简介:苏州木槿化学科技有限公司核心创始人,先后获得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学士学位和美国Boston College 化学博士学位,主攻方向有机化学,不对称催化领域。拥有16 年有机催化领域经验和7 年工艺化学开发经验,是中国医药界第一个和第二个催化筛选平台的建立者是中国领先的CMC服务公司,与300多家医药相关公司有业务合作

       摘要:公司基于国际领先的高通量筛选技术,开发了数十种药物合成中常见催化反应相对应的催化剂库和配体库,较传统工艺优化的效率提升近百倍。在有限的时间里,工艺研发团队可以快速的找到兼具生产成本竞争力,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催化合成工艺,可以有效地缩短合成路线,提高总产率,从而大幅降低合成成本,减少危险化学品的使用。

2023年演讲嘉宾
陈新江
(苏州汉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效碳纳米管面热源的研发及产业化

       个人简介:陈新江,理学博士,国家引才计划专家,住建部电供暖专委会副主任。2011年创立汉纳材料,专注于碳纳米管薄膜的研发及产业化,引进2名日籍国际顶级专家和2位国家引才计划专家在碳纳米管可控合成、批量无损分散、精密成膜 及封装等关键领域深根细作,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创新基金”1项等科技项目,已申请国家专利50余项 ,美国专利1项、欧洲专利1项;制定国家标准2项 ,省级标准1项。

       摘要:碳纳米管面热源电热转换效率高达99.19%,热-红外线转换效率高达85.9%,具有独特的应用场景。当将其作为地暖铺设于地面时,因红外线传播的距离效应和不热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的特点,热量被集中在近地面1.8米高度以内,能在舒适采暖的同时大幅降低能耗,突破了电直热式加热效率低下的缺点。同时将其与相变材料复合实现PTC效应后,可将升温时间缩短至30min,大大利于行为节能,在清洁采暖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具有巨大应用空间,对节能降碳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演讲嘉宾
李武松
(威海晨源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
树枝状大分子及超支化聚合物的工业应用进展

       个人简介:李武松,正高级工程师,北京大学高分子系博士,威海市政协委员,威海晨源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中国树枝状聚合物产业化创始人带领团队实现了树枝状聚合物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变,实现了从克级到工业级的产业规模,建立了亚洲第一条树枝状聚合物生产线,从零到一,打破了欧美垄断,推动了中国树枝状聚合物产业的创新发展。李博士成功开发了20多种新型树枝状聚合物产品并工业化生产,包括树枝状润滑剂、树枝状固化剂、树枝状增韧剂等。产品已销往包括LG、现代汽车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200多家工业企业,累计销售额达数亿元。申请发明专利44项。2017 年成功承办了第十届国际树枝状大分子峰会(IDS 10),吸引了全球近400 名树枝状领域的专家及学者参与(国内外院士及国家级人才50 多名);曾获团中央与人社部颁发的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创业奖(全国仅有20 名入选)、山东省组织部颁发的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人社厅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批政府科技创业经费3000 多万。

       摘要:树枝状大分子和超支化聚合物具有高度支化的结构、大量的表面官能团、三维空腔结构和纳米结构在生物医药、特种涂料粘合剂、塑料水处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作为国内第一家实现树枝状聚合物产业化的公司,威海晨源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CYD)开发了十多种具有不同玻璃化转变温度、耐热性、功能性等特性的树枝状聚合物形成塑料润滑剂、环氧固化剂、涂料增韧剂等助剂产品,并向下游延伸形成胶黏剂、特种涂料等产品。

2023年演讲嘉宾
张宗波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基于聚合物前驱体的陶瓷涂层制备新方法及应用研究

       个人简介:张宗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7中科院化学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所工作。先后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国家青年人才项目。工作期间,针对国家高技术领域发展需求,围绕聚合物前驱体转化制备陶瓷研究方向,研制出多种聚合物陶瓷前驱体材料,并实现了系列前驱体材料的工程化放大,保障了国家亟需。在此基础上,发展基于聚合物前驱体转化的陶瓷涂层制备新方法,研制出耐高温低粘附、耐空间环境辐照、温度/压力敏感、防腐防污、耐高温隔热等多种功能涂层材料,在国家多个关键领域实现应用。已发表论文四十余篇,申请专利二十余项,PCT专利一项,实现专利向企业转化八项。承担国家、中科院、地方、企业项目二十余项。

       摘要:聚合物前驱体转化法实现了陶瓷材料的可分子设计性和可聚合物加工性,为陶瓷材料的制备提供了全新可能。本研究团队近年来陆续突破了SiCSiCOSiCNSiBCN等系列陶瓷前驱体的合成制备技术,并实现了多种前驱体的工程化制备,为国家高性能陶瓷基复合材料研制提供了关键基础材料。进一步,针对传统热喷涂、气相沉积等陶瓷涂层制备方法依赖设备、复杂构件受限等问题,从前驱体转化思路出发,突破了热解陶瓷化、光化学陶瓷化、使役环境原位陶瓷化等多种陶瓷化技术,阐明了前驱体涂层与各基体材料的界面作用机理,构筑了绝缘阻隔、本体响应、表面低粘附等功能,从而发展了工艺简便、适用性强的陶瓷涂层制备新方法,所研制涂层在空间环境防护、复合材料热防护、柔性显示、芯片存储等领域实现应用。本工作的开展极大拓宽了聚合物前驱体转化方法的应用领域,为国家重要领域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选择。

2023年演讲嘉宾
陈志宽
(宁波卢米蓝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
卢米蓝在OLED 材料研发及产业化进展

       个人简介:陈志宽博士在北京大学完成本硕博学习后,于1995年加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工作。1998年加入新加坡材料研究与工程研究院从事有机电子学研究,任高级研究员和部门主管。同期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及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以及新加坡多家公司的首席技术顾问。陈教授于2013年回国后受聘为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特聘教授,并担任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2019年加入宁波诺丁汉大学理工学院担任讲座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机薄膜晶体管、以及有机发光材料与器件研究。教授发表SCI论文160篇,申请国内国际专利150余项,授权70余项。他于2017年创立宁波卢米蓝新材料有限公司,从事OLED材料研发与生产,公司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摘要:OLED作为新一代的显示技术已经在小尺寸显示(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取得了成功的应用,在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已经超过50%。目前OLED产品正向中大尺寸(电视、电脑显示屏)以及车载显示领域拓展。本报告将首先介绍OLED在不同应用场景对OLED材料性能的要求以及我国在OLED材料国产化方向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最后将报告卢米蓝在OLED红光材料体系上的研发成果以及公司未来在OLED材料领域的布局。

2023年演讲嘉宾
范江峰
(江苏纳美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纳米银线从研发到产业化

       个人简介:范江峰,2005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院高分子系。曾就职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国纳科技等企事业单位。2015年创办北京华纳高科,2020年组建集团公司江苏纳美达光电。纳美达光电主要从事纳米银线材料和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致力于成为一家拥有技术基因的光电纳米新材料企业。公司通过多年研发,攻克了纳米银线的可靠性难题,已经实现了纳米银线在中小尺寸触摸屏领域的大批量出货,应用在笔电、PAD、工控、教育黑板、透明加热、电磁屏蔽等领域。范江峰博士有多年的基础研究、产学研和创业经历,一直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的道路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摘要:本报告将主要讲述纳美达如何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攻克了纳米银线关键的可靠性难题,并通过打通从“配方-工艺-产品-应用场景”的全产业链环节,实现新材料技术从研发到市场化商品的具体实践。纳米银线是新一代的透明导电材料,具有导电率高、光学性能佳、耐弯折等优点,可应用于触摸屏、光伏、电致变色、电磁屏蔽等领域。纳美达光电攻克了纳米银线的可靠性难题,成功实现纳米银线中小尺寸触摸屏的批量出货,应用于笔电、PAD、一体机、工控、教育屏、电磁屏蔽、透明加热等具体产品领域。

2023年演讲嘉宾
李清文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碳纳米管薄膜产业化之路探索

       个人简历:李清文,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半导体碳纳米管精准制备及碳基电子器件、纳米碳宏观组装体制备及加工、功能复合材料等方面研究。发表SCI学术论文270余篇,引用200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90余项,应邀撰写专著6部。目前担任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port编辑及Carbon杂志副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江苏省新材料协会副理事长。

       摘要:本报告主要介绍我们在碳纳米管薄膜制备、功能应用以及产业化方面的进展。在攻克系列浮动催化气相生长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年产能达百万平方米的碳纳米管薄膜的连续制备。基于此,研究了碳纳米管薄膜在轻量化电磁屏蔽、智能光谱隐身、柔性储能器件等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由于其高导电、轻质、柔性等特点,碳纳米管薄膜在上述功能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性能优势。进一步基于宽幅碳纳米管薄膜,开发了轻薄共形加热技术,开拓了其在智能可穿戴领域中的应用,并实现了多款市场化碳纳米管加热产品。最后对碳纳米管薄膜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2023年演讲嘉宾
赵彤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对聚合物材料品质提升的思考

       个人简介:赵彤,研究员,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为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极端环境高分子材料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科院科教融合卓越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目前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分会委员、SAMPE中国大陆总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特种化工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某领域规划有机材料组组长、中科院材料领域总体组专家,《宇航材料工艺》、《高分子学报》等杂志编委。

研究方向及成果

1)热固性树脂的设计合成、结构表征、成型工艺及性能研究,以及树脂的工程化稳定制备(包括酚醛树脂、双马来酰亚胺树脂、邻苯二甲腈树脂);

2)聚合物陶瓷前驱体的设计合成、陶瓷化及其性能研究(包括BN、SiBCN、SiC以及超高温ZrC、ZrB2等陶瓷前驱体);

3)基于热固性树脂和陶瓷前驱体的微纳结构材料研究(包括空心微球、纳米多孔材料、陶瓷纤维、纳米陶瓷粉体等)。

近五年来,共承担国家级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论著2章;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在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相关的特种树脂领域已经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并获得成功应用。

       摘要:TBD

2023年演讲嘉宾
宋锡滨
(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首席技术官)
如何应对外部环境对新材料产业的影响

       个人简介:宋锡滨,教授级高工,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首席技术官、新型功能材料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和产业化,特别是在电子陶瓷材料、结构陶瓷材料、生物医疗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纳米合成材料以及水热技术、分散技术、干燥技术、煅烧技术、功能技术、设备研发、工艺研发、检测研发、应用研发、量产研发、计量研发、专利布局、标准联动等方面有自己的专长和丰富的经验,多项研究产品和技术国际首创、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委员、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委员、国家材料与试验标准(CSTM)委员、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委员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十强产业智库专家、山东省经济领域智库专家。担任全国新材料与纳米计量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技部生产力促进中心新材料专委会主任委员、山东新材料产业协会监事长,同时兼任中国工程陶瓷学会副理事长及委员会专家、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理事及委员会专家、山东硅酸盐学会理事及委员会专家。入选国家新材料、新能源、数智化、科技、战略、经济等领域专家,受聘南方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山东大学等10余所高校院所的教指委委员、客座教授、产业教授、特聘讲师及实践导师等。宋锡滨作为研发技术团队的核心,先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0余项,曾获得中国工业大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中国专利银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项。同时主持或参与了《汽车尾气处理用催化剂载体多孔纳米氧化铝》、《纳米钛酸钡》、《电子工业用高纯钛酸钡》等国际标准5项,国家标准、行业和团体标准30余项。承担了国家强基工程、国家火炬计划、国家自主创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山东省重大专项等 20 余项省以上重大创新工程项目。

       摘要:材料科学一直是物质进步的基础,无论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还是目前百花齐放的新材料时代。发展材料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更是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对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大有作为。所谓一代材料,一代产业,今天技术的最大限制主要是材料技术的限制。我国在新材料核心技术的掌握上以及新材料基础性研发、产业化过程均远远落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希望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的带动下,材料技术给予人类更好的生活。

2023年演讲嘉宾
石东
(苏州桐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桐力TOCA三代开始,全贴合显示技术的普及时代来了

       个人简介:石东,苏州桐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双硕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阻燃材料实验室在读博士。国家万人计划人才、国家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苏州市姑苏领军人才,苏州园区金鸡湖双百人才,苏州工业园区领军人才

       摘要:随着车载内饰设计在近些年的蓬勃发展,桐力作为有机硅胶粘接应用的引领者,数年前就将目光从消费终端转向了车载智能座舱的发展。如今,大屏、曲面、窄边框、低挥发、低气味,这是越来越多Tier 1和主机厂正在研究的方向。而桐力在过去几年中,利用领先的胶粘技术,配合中外领先的Tier 1,为该领域的不同需求提供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帮助车载行业实现更自由的设计方案以满足人们对车载设备日新月异的设计需求。针对不同材质表面,面对有限的粘接面积,接受严苛的测试条件,将粘接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2023年演讲嘉宾
江雷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仿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心主任)
仿生超浸润界面材料应用新进展

个人简介:江雷,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8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1990年在该校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2-1994年作为中日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在日本东京大学留学,回国获博士学位。1994-1996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做博士后。1996-1999年在日本神奈川科学院任研究员。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9-201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15年至今,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2008-2019年,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院长。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22年当选澳大利亚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学术贡献为通过学习自然,建立了超浸润界面材料及超浸润界面化学体系,引领并推动了该领域在全球的发展,成功实现了多项成果的技术转化。迄今发表SCI论文800余篇,总被引174000余次,H因子为196。担任国内外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和顾问编委。获得奖项包括:2011年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奖;2013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4年作为中国大陆首位获奖人获得美国材料学会奖励“MRS Mid-Career Researcher Award”;2016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发展贡献奖;同年获得日经亚洲奖;2017年德国洪堡研究奖;2018年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纳米研究奖;2020年获ACS Nano Lectureship Award。

2023年演讲嘉宾
徐科
(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院长,苏州纳维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高质量氮化镓单晶衬底产业化进展

       个人简历:徐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81995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获本科、硕士学位,1998年于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19992004年在日本千叶大学光电子研究中心、JST工作,先后参加JSTS项目、JST超高速省电力高性能纳米器件/系统研发工作,2004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2006年加入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历任测试分析平台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5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曾荣获“苏州工业园区首届科技领军人才”、“首届姑苏创新创业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第十三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苏州市创新创业市长奖,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青年科学家奖,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曾任十二五科技部863新材料领域纳米主题专家,现任科技部战略先进电子材料专题组专家,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电子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材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摘要:进一步降低位错密度和扩大晶圆尺寸是发展GaN单晶衬底的两个重要方向对高效率LED器件、高性能功率器件和大功率激光器的研制至关重要,也是下一代半导体技术发展的热点和焦点目前,通过氢化物气相外延(HVPE)生长的量产GaN衬底的典型位错密度约为106cm-2,典型直径约为2英寸。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我们在GaN单晶衬底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高质量的2英寸氮化镓衬底的生长、4英寸和6英寸氮化镓衬底的制备以及氮化镓衬底在n型导电和半绝缘方面的掺杂行为,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讨论基于GaN衬底的同外延器件的一些研究进展

2023年演讲嘉宾
江必旺
(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突破微球材料卡脖子技术

       个人简介:江必旺,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后,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先后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国家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等多项人才计划,苏州市荣誉市民。回国后曾创建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纳微米材料研究中心并任该中心教授、主任,目前该中心已被评为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纳微米材料重点实验室。200710月,创办苏州纳微科技有限公司,历经近十五年的持续创新创业,20216月在科创板上市(SH:688690)。

       摘要:纳微科技拥有微球精准制备及相关微纳米材料核心专利技术,能够针对制药行业、光电显示、电子连接、食品检测、医疗诊断、标准计量、环境检测等领域的关键需求,对微球材料进行微米级、亚微米至纳米级的精准化和个性化制备,精准控制微球的尺寸、形貌、材料构成及表面功能化,为各行业提供高品质微纳米球产品。

    纳微科技集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和电子等交叉学科技术于一体,通过十年持续不断的研发和创新,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

◆  纳微米球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精确控制关键技术

◆  纳微米球孔径大小、孔径分布和比表面精确调控关键技术

◆  纳微米球表面改性和功能化关键技术

◆  纳微米球规模化生产工艺技术

2023年演讲嘉宾
冯平仓
(四川瑞驰拓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先进纳米研磨设备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个人简介:冯平仓,留德工学博士专长为超细研磨与分级技术领域,在德国和日本从事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及销售工作20多年。1987-1990年在留德攻读博士期间对流化床气流磨能耗高的缺点进行了优化设计,一次申请4项德国发明专利。1991-1998年在德国耐驰先后申请4项德国发明专利,彻底解决了湿法超细研磨设备小研磨介质分离的工业难题。 2003-2017年回国创立北京瑞驰拓维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开发的超大型,超细研磨设备彻底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广泛用于新材料(芯片抛光液,集成电路,碳纳米管,3D-增材制造,石墨烯等)以及钛白粉,化纤新材料,高科技陶瓷等。公司参加国家863项目开发的金矿选矿设备,填补国内空白。 20171115日投资成立四川瑞驰拓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定位在研发生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纳米超细研磨设备,于20197月成功研发出全世界首台可用于沥青研磨的设备,克服高温高粘等不利工矿条件,为客户创造超高的利润价值。2020年开发成功世界单机最大的锂电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研磨设备,为中国新能源锂离子电池快速增长做出来巨大贡献。四川瑞驰成立5年多时间里公司销售业绩连年翻番。

       摘要:精细研磨设备是制备纳米级材料的重要手段。冯平仓博士一直致力于精密研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曾就职于耐驰、细川等国际领先研磨设备企业。冯博士自2003年回国创业后,后创办瑞驰拓维,在研磨纳米材料领域重点攻克了磨不细、分不开、不够纯三个技术难题。目前已经可以研磨到10~50纳米,可研磨超硬、超纯(<10ppm),可进行超低温、超高温研磨。其超细研磨设备广泛应用于新材料(芯片抛光液,集成电路,碳纳米管,3D-增材制造,石墨烯等)以及钛白粉,化纤新材料,高科技陶瓷等,2019年7月成功研发出全世界首台可用于沥青研磨的设备,克服高温高粘等不利工矿条件,为客户创造超高的利润价值。2020年开发成功世界单机最大的锂电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研磨设备,为中国新能源锂离子电池快速增长做出来巨大贡献。

专业观众登记入口 立即报名
© 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3992号-14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