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erence Introduction

会议简介

凝胶作为一种具有多功能理化特性的胶体聚合物材料,可以在其三维网络结构中结合大量的流体相而形成水凝胶、气凝胶、有机凝胶、离子凝胶或油凝胶等先进凝胶材料,在生物、医学、化学、物理和工程等领域得到广泛且深入地研究与应用。随着研发与工艺取得长足进步,在绿色发展宏观背景下,先进凝胶材料将在食品工业、生物医疗、健康美容、软电子、传感器、催化、能源化工、航空航天和节能环保等诸多领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前三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将于2025年10月21-23日在苏州举办。本届论坛积极探讨先进凝胶材料在产业应用场景中面临的基础科学、技术研究以及工程应用等关键问题和挑战。将搭建“政产学研用资”交流合作平台,分享顶尖研究机构、学者和企业的行业远见,展现先进凝胶材料的新成果和新场景,积极助力先进凝胶材料产业的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Conference Organizers

会议组织

主办单位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江苏省先进凝胶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 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 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Main Topics

主要议题

本次会议的讨论主题范围包含但不限于:

2025 Agenda Overview

2025年议程总览

时间: 10月22日下午
地点: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A馆A212-215会议室
时间: 10月23日上午 平行论坛一
地点: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A馆A212-213会议室
时间: 10月23日下午 平行论坛一
地点: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A馆A212-213会议室
时间: 10月23日 上午 平行论坛二
地点: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A馆A214-215会议室
时间: 10月23日下午 平行论坛二
地点: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A馆A214-215会议室
时间: 10月23日 上午 平行论坛三
地点: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A馆A211会议室
时间: 10月23日下午 平行论坛三
地点: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A馆A211会议室
时间: 10月23日 上午 青年科学家论坛-组别一
地点: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A馆A208会议室
时间: 10月23日 上午 青年科学家论坛-组别二
地点: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A馆A208会议室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俞书宏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李长明
苏州科技大学教授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谢续明
清华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随着传感器的柔性化、功能化,智能化,人们越来越期待柔性材料能够根据外界刺激来调整自己的结构自发增强,以适应外界的环境刺激,实现“适者生存”。本研究通过网络结构设计制备出能在一定的力学训练下自发调整结构的水凝胶,实现自适应、自增强。研究采用聚丙烯酸(PAA)作为基体,三嵌段高聚物作为化学交联链,合成了水凝胶,探讨了不同条件下拉伸对水凝胶自适应增强效果。
演讲嘉宾简介:1985年毕业于日本信州大学,1987和1990年先后在东京工业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长聘教授。现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微纳米复合材料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副理事长、高分子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分会、水凝胶分会以及纤维材料改性与复合技术分会常务理事。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卓越研究生院国际顾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四届专家评审组专家等。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吴子良
浙江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围绕水凝胶驱动器变形模式单一、响应速度慢、智能化不足等问题,我们基于屈曲变形的双稳态特征,在具有阵列结构、剪纸结构的复合凝胶中,发现了协同变形、多稳态变形等新模式;通过调控屈曲变形方向,实现了多种构型的选择性控制。进一步,利用外场诱导力学失稳,实现了凝胶快速驱动;采用电场驱动凝胶发生双稳态构型转换,实现了快速可逆跳转变形。结合识别、控制系统,构筑了凝胶仿生“捕手”,通过猎物位置识别、电场自动开启、自发驱动跳转等步骤,实现智能抓捕功能。其次,通过电场诱导纳米片取向方法,制备了各向异性水凝胶,在光、热刺激下发生快速、等体积变形。在此基础上,通过激光扫射,将凝胶动态变形转化为蠕动、爬行等运动机能,发现了局部变形与摩擦动态协同的新机制。此外,通过三叶结、莫比乌斯环等拓扑结构设计,在凝胶驱动器中构筑结构关联的反馈回路,提升驱动、控制效果,实现了静态条件下的自发、持续运动。
演讲嘉宾简介:吴子良,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副主任。200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2006年于华东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2010年于北海道大学获博士学位,之后分别在多伦多大学、居里研究所、北海道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入职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202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青年科学基金A类)项目资助。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水凝胶材料与器件,包括玻璃态水凝胶制备及结构-性能关系、水凝胶可控变形与软驱动器设计。在 Nat. Commun.、Adv. Mater.、J. Am. Chem. Soc.、Macromolecules等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严锋
苏州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聚离子液体是指由离子液体单体聚合生成的,在重复单元上具有阴、阳离子基团的一类离子聚合物,兼具离子液体和高分子聚合物的优良性能。由于聚离子液体同时具备离子液体与聚合物的优点,并且克服了离子液体的流动性,因而近年来成为高分子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报告将介绍基于离子液体的离子凝胶的制备及其应用。
演讲嘉宾简介: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5年入选江苏特聘教授,2016年入选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017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排名第一)。2019年入选苏州市“新时代基层典型”培育对象。2020年入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22年入选江苏省“333工程”人才计划(第一层次)。2022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2023年入选“江苏教师年度人物”。研究成果在Nature Materials, Nature Electronic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担任江苏省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市软物质材料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主任。任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Elsevier)副主编。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姜建壮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A series of 2D and 3D tetrapyrrole-bas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ncluding porphyrin/phthalocyanine-base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have been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These tetrapyrrole-based materials exhibit excellent electrocatalytic O2 reduction and CO2 reduction performance as well as high phot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activity. In particular, their well-defined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unambiguously identified structure enable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演讲嘉宾简介:姜建壮,1963年3月24日出生,贵州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分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2007年在山东大学化学系工作,2008年到北京科技大学化学系工作,2025年到贵州大学工作。曾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从1990年开始一直从事卟啉酞菁类等分子基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在Nature Chem.、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 Ed.、Adv. Mater.和Nature Commun.等杂志发表论文600余篇,应邀为Acc. Chem. Res.和Chem. Soc. Rev.等撰写综述文章,作为卷编辑主编一卷Structure and Bonding,入选Elsevier 2014-202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化学类)。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程群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沈晓冬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江苏珈云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刘明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张拥军
南开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多细胞球是一种新型体外细胞模型。与二维细胞单层相比,三维的多细胞球能更好地模拟真实组织中的细胞行为,是更好的体外细胞模型,在细胞生物学研究、组织工程、器官打印、药物筛选等领域有重要的潜在用途。虽然已有多种多细胞球制备技术,但多细胞球的高通量的可控制备仍然困难。我们开发了一种利用溶胀起皱图案化水凝胶膜制备多细胞球的方法。该方法直接在细胞培养板中原位制备水凝胶膜,利用水凝胶膜的膨胀起皱,无需任何模板或特殊设备,通过简单的加水溶胀即可得到高度有序的图案。利用图案化水凝胶膜可实现单分散多细胞球的高通量可控制备,得到的多细胞球体可用于药物筛选和细胞治疗。
演讲嘉宾简介:张拥军,天津工业大学教授,化学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6)。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水凝胶材料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包括零级释放载体,延迟释放载体,程序释放载体,一针免疫疫苗,蛋白分子印迹聚合物,高强度水凝胶,三维多细胞球制备,等。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杨鹏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陈涛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演讲摘要:聚焦高分子水凝胶智能材料的仿生构建与性能调控,通过引入可逆超分子弱相互作用构建高分子水凝胶动态网络进行智能材料化学物质的创制、调控水凝胶的功能分子界面阐明水凝胶内部的物质输送及与外界能量交换的设计原则,探索高分子水凝胶在形变色变、吸湿制水、信息存储、伪装防伪等前沿领域的应用。
演讲嘉宾简介: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二级研究员,于2006年在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英国华威大学、美国杜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从事科研工作。2012年入选国家引才计划之后,在宁波材料所组建智能高分子材料团队,在Adv. Mater., Angew. Chem., CCS Chem.等发表论文200余篇,论文引用23000余次(H因子为84)。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等,担任中国化学会仿生材料化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水凝胶分会常务理事、Supramolecular Materials副主编、Adv. Mater.宁波材料所20周年专刊客座编辑等。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丁建勋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余子夷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范海龙
深圳大学副教授
演讲摘要:数据驱动方法已成为加速材料开发的新范式。然而,该方法应用在软物质领域面临巨大挑战。本研究围绕开发复杂水环境下高粘附性能水凝胶展开:首先,建立了基于仿粘附蛋白特征序列的凝胶设计框架,通过调控单体竞聚率实现了特征序列凝胶的定制化高效合成。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人工智能驱动凝胶设计新范式。通过挖掘粘附蛋白数据库,构建蛋白序列特征描述符,生成功能导向材料设计方案。结合理想共聚合成方法,实现蛋白特征序列的统计复刻,并构建了高质量的水凝胶数据集,进而通过机器学习,显著提升了凝胶水下粘附性能的预测精准性与优化效率。本研究为功能仿生软物质材料的高效精准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演讲嘉宾简介:范海龙,深圳大学“百人计划”特聘副教授。2017年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9月赴北海道大学龚剑萍教授课题组开展博士后工作,2020年获聘北海道大学助理教授,2022年晋升副教授,2025年3月加入深圳大学。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Nat Commun、Adv Mater、PNAS、Macromolecule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6篇为高被引论文;论文总引用次数超过4000次。申请国际专利5项。主持日本学术振兴会基金2项。获日本高分子学会颁发的高分子研究奖励奖(2021年度)。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刘吉
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贺超良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演讲摘要: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邻苯二醛(OPA)-氨基(伯胺、肼基)缩合反应的快速交联水凝胶制备策略,该OPA交联水凝胶表现出牢固的组织黏附性能。通过改变凝胶网络的聚合物骨架组成与交联基团键合方式,实现了材料降解性能与溶胀行为的调节。通过组织创伤动物模型实验,证明该水凝胶能实现皮肤切口快速闭合,脏器创伤快速止血,以及硬膜缺损有效密封与修复,展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潜力。
演讲嘉宾简介:贺超良,2007年1月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16年至今任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分子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伤口闭合、组织再生、免疫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以通讯作者在Sci Adv, Nat Commun, Adv Mater, Natl Sci Rev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论文他引总计9000余次。获授权美国及欧洲专利各1项,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科研项目。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张凯
北京凝基新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水凝胶被广泛的应用于生物工程、医疗设备等传统领域,以及水下声学、文体运动、仿生智能装备等新兴领域。在力热、力声等多物理场作用下,其机理仍不清晰,也缺乏相应理论,限制了水凝胶应用推广。围绕上述问题,针对大尺寸水凝胶基复合材料,建立了弱剪切材料层合等效理论,发展了可准确表征全频域力学特性的统一均匀化模型,为面向深海智能装备提供了新设计方法。同时,建立了开放环境下水凝胶摩擦理论,揭示了开放环境下凝胶使用过程中润滑性能随时间变化的影响机理。最后,提出了凝胶复合材料力热耦合机理,发展了具有高储冷能力的保冷材料,并推进其应用于冷链、建筑和文体等产业。
演讲嘉宾简介:张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现任北京理工大学空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软物质力学团队负责人。聚焦基于水凝胶多场耦合与功能设计需求,在水凝胶声学、超材料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为复合材料、仿生材料、水声调控提供了新维度和新方法。发表SCI论文53篇,他引超过1400次,同时发展凝胶冰雪新型材料及其制冷技术,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1次,推进了凝胶产业化。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陈强
国科温州研究院研究员
演讲摘要:天然蛋白水凝胶由于其优异的生物安全性,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不可缺少的材料。 然而,纯蛋白水凝胶的应用由于其固有的机械强度不足而受到严格限制。 受鸡蛋冷却和茶叶蛋的启发,通过牛血清白蛋白(BSA)-BSA和BSA-茶多酚(TP)之间的多重相互作用,包括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成功制备了具有增强强度和韧性的BSA@TP水凝胶。  此外,TP使BSA水凝胶具有出色的抗菌能力和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因此,BSA@TP水凝胶在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不仅为天然蛋白水凝胶的研究和开发提出了新的策略,也为应对糖尿病创面治疗的挑战提供了新的视角。 
演讲嘉宾简介:陈 强,博士,研究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水凝胶材料分会副秘书长和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高级会员,河南省优秀青年基金主持者,2021-2024年连续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主要从事人机界面材料的研究,致力于功能凝胶材料的设计与开发,促进凝胶界面材料对人体组织或医疗设备的适应性,满足其在生物医用、医疗器械涂层与人机界面和脑机接口中的应用需求。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黎朝
北京理工大学特别研究员
演讲嘉宾简介: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而后加入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长期从事发光凝胶的设计、开发和生物医学交叉领域应用研究。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v. Mater.(5篇)、Angew. Chem. Int. Ed.、CCS Chem.、Sci. Bull.、Biosens. Bioelectron.等具影响力的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3篇。担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第十届青年委员。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吕晓林
福州大学副教授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冯传良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演讲摘要:提出了可长程有序定向组装的手性分子设计原理,明晰了其高效自组装机理,制备了结构高度对称手性超分子。2)实现了水凝胶纤维手性结构的精准构筑及调控,解决了手性从分子水平向微纳米层次传递难的问题。3)率先发现并揭示了手性结构调控细胞粘附增殖、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的规律和机制,开发了可促进创面愈合的手性生物材料。
演讲嘉宾简介: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水凝胶材料分会主席。主要从事生命体系中的手性现象、手性的传递与放大、手性超分子材料构筑与生物医学应用,在超分子材料手性结构设计、自组装新策略的创建以及生物性能的发掘等方面做出来创造性学术贡献。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廖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李薛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水凝胶具有优异的耐疲劳性能对于其在生物组织工程、伤口敷料和人机交互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提升水凝胶耐疲劳性能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其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演变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导致难以实现性能的定向设计。本报告将聚焦于讨论水凝胶耐疲劳性能与多尺度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微观结构形变对耐疲劳性能的作用机制。
演讲嘉宾简介:李薛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博导,国家创新人才计划青年项目(海外,2024年)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水凝胶材料多尺度结构调控与功能化、自修复高分子材料的耐疲劳性能、高分子材料高通量合成与表征、高分子功能膜材料。近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Science Advance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Macromolecules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等期刊发表十余篇高水平论文。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隋坤艳
青岛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智能各向异性水凝胶因其局部区域间溶剂、抗衡离子与溶质化学势的差异,可实现对这些可移动物质的定向传输,在诸多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近期工作中,在各向异性水凝胶构建方面,基于聚电解质介导的自收缩机制,开发了空间图案化内应力原位诱导策略,实现了3D各向异性水凝胶的简单可控构建;在各向异性水凝胶应用方面,基于界面电势损耗原理,构建了界面依赖型离子二极管基发电机。其可产生超大电流,并伴随超长放电时间,为高性能柔性可穿戴发电机的构建提供了全新策略。
演讲嘉宾简介:隋坤艳,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长期聚焦于天然聚电解质智能仿生凝胶材料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主持及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横向课题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在Sci. Adv.、Nat. Common.、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ACS Nano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 100 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 20 余件、PCT专利 3件,并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顾相伶
德州学院教授
演讲摘要:针对高含水量水凝胶机械性能弱化的瓶颈问题,作者提出一种基于“醇析效应”的通用强化策略。通过简单的醇-水溶剂置换处理,系统调控κ-卡拉胶水凝胶中聚合物链的聚集态结构,实现了力学性能的跨尺度提升。醇分子作为去溶剂化与诱导结构重组的双功能介质,可破坏水化层、暴露极性基团,引导形成梯度分布的强-弱氢键网络与纳米微晶区,协同构建双物理交联结构。正丙醇因最优的亲水-疏水平衡,使凝胶模量提升240倍、韧性提高190倍。多尺度表征与Flory–Huggins热力学分析共同揭示了“溶剂结构–网络重构–性能输出”的定量构效关系。该方法成功拓展至明胶、聚乙烯醇等水凝胶体系,展现出良好的普适性。本工作为高性能水凝胶的简易、可控制备提供了新范式,可推动其在极端力学环境下的实际应用。
演讲嘉宾简介:博士,教授,伊拉斯谟和中芬合作项目访问学者,担任德州学院健康医学院院长、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山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编委以及PS & T等英文期刊青年编委。专注于水凝胶软物质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课题10余项,以通讯作者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2件。荣获山东省材料学会科技成果奖等奖励5项。指导本科生团队参加全国高分子创新创业大赛等荣获国家级奖励5项。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朱虎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针对全球关注的微生物耐药性难题,开展了响应性和靶向性非抗生素类水凝胶抗菌材料的创制研究,实现了抗菌技术的突破。首先创制了具有pH与光响应性的两类糖基水凝胶抗菌材料,具有优异的抗菌活性、可注射性及自愈合性,并且制备简便快速,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及促伤口愈合能力。研究结果有助于研发耐药菌防治新策略,为应对耐药菌感染提供更有效的武器。同时,也能为防御“超级菌”的生化攻击提供新的保障力量,是国家生物安全防护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成果发表在J Control Release、Carbohyd Polym、Adv Healthc Mater、Small等国际期刊上,多次被高影响力SCI期刊的论文他引或评论。
演讲嘉宾简介:朱虎,二级教授、博导,福建师范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生物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闽台科技合作基地主任。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省“百人计划”、闽江学者奖励计划。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含重点1项),其他省部级课题20项。目前已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20项,部分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先后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奖。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郑司雨
浙江工业大学副研究员
演讲摘要:两性离子聚合物是一种单个重复单元中包含等量阴、阳离子型基团的功能高分子,具有强水化和高偶极等特点,在抗生物污染表面、离电器件、储能器件、柔性传感器等诸多前沿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然而,常规化学结构的两性离子聚合物凝胶由于聚合物链强烈的水合作用而致使链间物理作用力弱、加载过程中能量耗散微弱,普遍存在力学性能差、性能在盐环境中不稳定等缺点,极大限制了两性离子聚合物凝胶的功能应用。在此,我们从乙烯基两性离子单体结构设计出发,通过调控两性离子聚合物链间相互作用力和两性离子聚合物网络结构形态,结合金属离子、金属枝晶复合结构等方式构建了一系列高性能两性离子功能凝胶,阐明相关构效关系并探索其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应用。
演讲嘉宾简介:于华东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2015),浙江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20),2021年加入浙江工业大学材料学院,致力于两性离子聚合物凝胶的开发设计。先后在Sci. Adv.、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 (7篇)、Adv. Sci.、Chem. Mater.、Macromolecules (5篇)、Mater. Horiz.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54篇,其中一作/通讯(含共同)发表论文37篇,累计入选ESI高被引论文6篇、ESI热点论文2篇、单篇引用百次论文6篇,H因子26。发表学术章节2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12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面上项目、青年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面上项目)、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上市企业委托重大技术开发项目等横纵向课题十余项。担任Wiley旗下绿色材料领域期刊EcoMat(IF=12.6、JCR-1区)青年编委、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5/5)。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秦海利
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
演讲摘要:传统合成水凝胶主要依赖于自由基聚合反应,其结构缺陷致使材料呈现低模量和高脆性。为此,报告人提出调控网络结构的创新思路,针对交联点多分散性问题,通过金属配位作用精确调控纳米粒子的表面官能化程度,可实现交联位点的单分散性空间排布;针对悬挂链导致的拓扑缺陷问题,协同金属配位作用构建多功能纳米引发系统,在引发聚合的同时将传统工艺中残留的线性悬挂链原位转化为有效交联结构。该项研究揭示了小分子聚合反应动力学与宏观网络结构的构效关系。
演讲嘉宾简介:秦海利,副教授,201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目前致力于强韧水凝胶设计合成与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等项目,以第二完成人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包括Nat. Synth.、 Nat. Commun.(3篇)、Adv. Mater.(3篇)、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2篇)等。多项工作被国际学术媒体Science China Chemistry、Science China Materials及Advanced Science News选为研究亮点报道,且得到了国内外研究同行的高度认可。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管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演讲摘要:丝蛋白水凝胶因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可调控的物理交联结构与力学性能,在生物材料领域备受关注。然而,纯丝蛋白水凝胶缺少快速凝胶化、发光等功能特性,制约其实际应用。团队以丝蛋白为生物活性及主要结构性组分,设计了多种杂化水凝胶。首先,基于双网络水凝胶概念设计了丝蛋白/聚(丙烯酰胺-丙烯酸十八酯)杂化水凝胶,实现了高拉伸断裂延伸率与高韧性。其次,丝蛋白与聚丙烯酸、铕离子形成杂化水凝胶,在保持良好力学性能的同时,实现了动物皮下长时荧光成像。最后,将甲基丙烯酸化丝蛋白(SFMA)与丙烯酰胺单体原位光引发聚合反应,10秒内快速凝胶化获得了高强度三重交联水凝胶。这些策略不仅提升了丝蛋白水凝胶的强韧性,还拓展了多功能特性,支撑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转化。
演讲嘉宾简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博导,牛津大学博士,从事天然高分子纤维结构性材料方面的交叉科学研究。目前共发表SCI 论文70 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41 篇,发表在Matter, Bioact. Mater., Adv. Healthc. Mater. (封面)、Nat. Commun.、Acta Biomater. (2 篇)、Chem. Soc. Rev.(IF=39.0,英国皇家化学会综述顶刊)、Macromolecules、Biomacromolecules(4 篇)等知名期刊,他引2378 次、H因子31(Web of Science 数据)。主持国自然面上及青年、先进高分子材料国重开放项目、北自然区域联合等项目,授权3项国家发明专利。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孙红玲
郑州大学副教授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李湾湾
中原工学院副教授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丁彬
东华大学教授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王蕴宏
爱彼爱和集团总裁兼首席科学家
演讲摘要:有机硅烷凝胶通过化学反应形成坚硬的无机网络,而生物聚合物凝胶则通过分子链交联形成柔软的有机网络。如今,这两类凝胶的界限正被前沿科技所打破,爱彼爱和公司正是这一领域的创新者,利用天然生物质,通过先进的制备工艺,成功开发出了一系列高性能的生物质气凝胶,包括:壳聚糖气凝胶、木质素气凝胶、纤维素气凝胶等,它们兼具生物质的可持续性与气凝胶的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缓释材料、绿色建筑保温材料、及高效催化剂载体材料等领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的材料解决方案。
演讲嘉宾简介:王蕴宏博士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随后在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攻读过 程技术专业并取得博士学位。王蕴宏博士曾就职于多家跨国企业。多年来王蕴宏博士从事 了纳米新材料开发、多相反应与燃烧学技术应用、机械与化工过程技术、材料再生和循环 利用技术、大型装备制造及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工作,成为多个领域的专家。王蕴 宏博士参与了多家中外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及国内企业的创办与管理,积累了丰富企业管 理经验。王蕴宏博士积极参与和支持了许多中德和中瑞政府间合作和企业合作项目。成功 协助了多地政府和企业的海外出访活动。在中国与欧洲的高新技术合作起到桥梁作用。同 时参与或主导了多家中外企业的并购重组项目。 2018 年王蕴宏博士加入爱彼爱和新材料有限公司,担任公司总裁及首席科学家。经过几年 发展爱彼爱和公司现有两大生产基地,分别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 生产气凝胶新材料)和河南省许昌市(主要针对气凝胶新材料进行后加工);主要面向三 大市场——新能源电池安全防护(锂电池隔热片)、工业节能领域和建筑保温节能,是全球 第一家大批量向动力电池制造领域供货、具有全产业链的气凝胶企业,是宁德时代、比亚 迪等十大新能源电池企业的供应商,在全球新能源领域气凝胶供货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排 名领先。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沈军
同济大学教授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杜然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Metal aerogels (MAs) combine the attributes of metals and the unique structure of aerogels, showing prospects in broad fields. Particularly, MAs exhibit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catalysis for their abundant catalytically active sites, combined electrical conductive networks, and rapid mass transfer channels. However, it is still challenging to achieve high-catalytic-performance MAs because of the synthetic challenges as well as the full utilization of their properties. In this regard, we demonstrated the design strategies of MA-based catalysts via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loading technique control. This endeavour may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rational design of high-performance MAs.
演讲嘉宾简介:演讲人于2016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随后在新加坡、德国、香港等地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加入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任教授、博导。获洪堡学者、北京大学优秀博士毕业论文等荣誉,入选2020年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研究集中于金属气凝胶/水凝胶的可控制备及其在电催化、能源储存与转化、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在Nature Protoco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Matter, 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担任SmartMat、National Science Open青年编委,受邀为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等期刊审稿。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陈凤翔
武汉纺织大学教授
演讲嘉宾简介:陈凤翔,博士,教授。研究领域为:先进功能纤维材料及器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近5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Materials Today,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CS Nano,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Advanced Fiber Material等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参编图书1章(节),申请专利20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4项。 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奖励。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叶冬冬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纤维素资源的开发与高值化利用是未来提升材料循环利用率、减少材料生态影响的关键策略。迄今为止,已经成功开发出了多种形态的纤维素材料,包括纤维、海绵、水凝胶、气凝胶和膜等。本报告重点介绍了基于碱/尿素体系溶解纤维素,我们开发一系列物理-化学双交联策略和微流控纺丝技术调控纤维素聚集态结构形新型取向结构纤维素气凝胶纤维在创新结构、新颖性能以及突破性方法方面的进展,这些纤维素纤维展现出了优异的热阻隔、力学、光学和物质传输等性能。通过系统梳理双交联策略和新型纺丝技术在纤维素气凝胶结构调控及材料设计上的作用,启发对甲壳素、壳聚糖等其他聚多糖的研究。
演讲嘉宾简介:叶冬冬,教授,博导,安徽省优青,安徽农业大学材化学院学术主管,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导师张俐娜院士),研究发表在Nat. Sustain., Nat. Commun.,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Nano Lett., ACS Nano, ACS Energy Lett., Adv. Funct. Mater.,等期刊,H指数27,被引3023次,授权专利12项。主持国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基金、省优青等项目;担任Nano Research Energy, The Innovation Materials、纺织学报等期刊青年编委;获中国化学会纤维素与生物质化学委员会授予的“青年学者奖”(2025)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谢晶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演讲摘要:石墨烯气凝胶是一种潜在的轻质吸能材料。本研究采用化学还原法,经过超临界CO2 干燥和冷冻干燥制备石墨烯气凝胶。对其进行准静态和动态轴向加载实验,获得相关应力-应变曲线,分析石墨烯气凝胶的吸能特性,同时结合氮气吸附脱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微观表征结果,阐明石墨烯气凝胶在动态压缩载荷下的变形破坏机理。本文研究结果为石墨烯气凝胶在轻量化防护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实验数据和模拟计算的支撑。
演讲嘉宾简介:谢晶,1985年10月生,九三学社,博士,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担任《兵工学报》期刊青年编委,《Defence Technology》青年编委,中国兵工学会《防暴安检专业委员会》副总干事。研究工作致力于揭示冲击波与人体相互作用的多尺度力学生物学机制,服务于国家大健康战略,以第一/通讯发表3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委科技委、科学技术部、瑞典国际合作研究和高等教育基金等10余项科研项目。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崔升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张新海
东华大学副研究员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赛华征
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气凝胶材料在服装面料领域的应用需要解决保温和透湿透气之间的平衡问题,虽然将气凝胶加工成纤维形态被认为是有效解决的重要策略,但其在使用过程中如何承受径向挤压而保持宏观形貌和微观结构的完整性仍然是制约着气凝胶纤维的发展。本报告将介绍课题组近年来在高径向弹性气凝胶纤维领域所取得的突破,同时还将介绍一种构筑仿羽绒结构气凝胶保温花的新策略,为气凝胶材料在服装面料领域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演讲嘉宾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主要从事气凝胶纳米多孔材料和固废资源化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亚纳米基元气凝胶创制、超高弹性纤维素气凝胶制备等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优青)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横向课题4项;在AFM、Small、ACS AMI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4项;作为负责人成立2个校企合作研发基地和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刘卫
中山大学教授
演讲嘉宾简介:刘卫,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低碳化学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玛丽居里学者、洪堡学者。在金属气凝胶燃料电池催化剂及温敏聚合物水凝胶防伪加密领域做出了特色研究。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Nat. Chem.、Acc. Chem. Res.、Angew. Chem. Int. Ed.(5篇)、J. Am. Chem. Soc.等发表论文三十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级项目7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骨干,横向项目1项。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赵创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演讲摘要:提高有机/无机界面应力传递能力是高强韧纳米复合材料领域重要挑战之一。 实现纳米材料在高分子基体中的规整取向排列、提高有机/无机界面相互作用、调控高分子基体结晶度等都有利于提高材料内部的应力传递水平,实现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增强。然而,目前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中对纳米填料的取向性及高分子结晶度的调控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纳米填料在高分子基体中的团聚及无序分布降低了增强效果;另一方面,缺乏对纳米复合体系中高分子结晶度及结晶形貌的有效调控方法,难以实现有机/无机协同增强。因此,如何实现纳米填料的取向组装、高分子结晶度的有效调控是高强韧纳米复合材料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围绕关键科学问题,申请人提出了无机纳米材料结晶限域去浸润诱导高分子结晶的普适性策略。发展了超铺展剪切液流诱导纳米材料取向组装,去浸润诱导纳米材料结晶构筑纳米限域空间的普适性策略;利用无机纳米材料结晶限域去浸润诱导调控高分子结晶度,制备有机/无机共结晶结构;发展了有机/无机共结晶结构连续化制备技术,实现了多种高强韧层状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推动具有超高力学性能纳米复合材料的规模化制备,以期应用于航空航天、防弹背心等领域,培养复合型科研团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演讲嘉宾简介:赵创奇,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研究员(独立PI), 2025年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202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青年人才项目。2019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江雷院士/刘明杰教授。同年加入北航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陈华伟教授。2020年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22年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苏州高等研究院,特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百人计划” B 类等项目,作为骨干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生物材料研究及其仿生制备,仿生超低能耗陶瓷材料。近年来已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Angew, Matter, ACS Nano, Interdiscip. Mater.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16篇。获得6项授权发明专利。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柏浩
浙江大学教授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杜艾
同济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气凝胶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是理解其特性的关键,报告将介绍相关进展:1) 在电磁波作用方面,发现了超黑现象的关键机制,在射频频段观察到电磁双负行为,并拓展了超黑材料在光热水蒸发等领域的应用;2)在声波作用方面,构建气凝胶中不均匀结构的通用模型,半定量揭示了低声速机理,并开展了吸声/隔声研究;3)在强激光-X光转变方面,利用多种特定成分或结构(3D打印等)的气凝胶设计,实现激光的体加热和高效转化。
演讲嘉宾简介:物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先进材料协会会士,中国硅酸盐学会溶胶凝胶分会和上海市真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超材料分会等理事4项,担任Advanced Composites & Hybrid Materials、Engineered Science等中科院1区杂志学术编辑,多次参与组织中国材料大会、Advanced Materials World Congress等国内外学术会议。研究方向为气凝胶科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在Science Advances、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等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2项。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樊玮
江南大学教授
演讲嘉宾简介:樊玮,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随后加入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2022年加入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入选江苏省优青(2024)、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22)、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2021)等。主要研究领域:气凝胶功能复合材料、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功能气凝胶纤维及织物。在Adv. Mater., Nat. Commun., Matter等期刊共发表SCI学术论文90余篇,H-index = 51。出版中英文专著各1部,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获2020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担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纳米复合材料分会委员,Compos. Sci. Technol.杂志编委,以及Compos. Commun.和Adv. Nanocompos.杂志青年编委。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卢凌彬
海南大学教授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TBD
TBD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TBD
TBD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祖国庆
同济大学副教授
演讲摘要:取向孔结构气凝胶具有独特的力学、热学、电学等性能,在隔热、传感、吸附、能量存储与转化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取向大孔气凝胶已有大量报道,但取向纳米孔气凝胶的构筑通常比较困难,相关报道较少。生物体内离子传输通道具有取向结构,该种结构能够缩短跨膜离子传输,从而有利于信号的高效传输。受取向生物离子通道启发,通过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和交联,构筑了不同取向(无序、平行、垂直等)的纳米通道液晶聚合物气凝胶,并以此为模板开发了不同取向纳米通道半导体聚合物气凝胶及其有机电化学晶体管和生物传感器。与致密半导体结构以及无序和平行取向多孔结构相比,取向纳米通道结构有效提升了离子渗透和传输性能,从而显著提升了晶体管的跨导及其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该工作为取向纳米多孔材料及其高性能电子器件的开发提供了一种通用策略。
演讲嘉宾简介:祖国庆,上海特聘专家,同济大学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系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课题组组长。入选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A类)。2014年在同济大学获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2016年至2019年在日本京都大学化学系任特定研究员。从事基于气凝胶和凝胶的柔性电子器件、智能感知、热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柔性气凝胶、半导体气凝胶、压敏电子皮肤、生物和化学传感、超级隔热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Nano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论文共被引用30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陈狄
浙江大学副研究员
演讲摘要:蜡具有低表面能、固-液相变以及高潜热等的特性,已在许多关键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包括失蜡铸造、太阳能发电以及建筑热管理等。其中,蜡材料的宏观-微观结构是实现其功能的前提与关键。然而,其普遍呈脆性,力学韧性低,使得结构成型依赖于模具或手工雕刻,难以实现结构的灵活制造。针对上述挑战,我们通过光动态高分子网络设计,结合不同类型蜡的选择,制备了具有动态特性的蜡凝胶,并进一步利用光触发的化学反应在多个维度调节蜡凝胶的特性与功能。
演讲嘉宾简介:2020年博士毕业于浙大化工学院,期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工系联合培养。研究主要聚焦于高分子凝胶的化学设计与应用探索,以(共同)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5篇,包括Nature,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等,授权发明专利8项,入选中国科协第九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以及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担任中国科协会刊《科技导报》青年编委,Gels杂志客座编辑,2021年美国MRS春季会议分论坛主持。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魏巍
江苏大学副研究员
演讲摘要:针对气凝胶功能材料设计制造和跨学科应用的基础科学问题,探索气凝胶功能材料的物质结构与性能间的作用机理与转换规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的支持下,发展了硅/碳气凝胶低成本制备及吸附技术、多元气凝胶光催化剂设计和气凝胶电催化剂设计三方面内容,研发一系列气凝胶微纳材料及其设计方法,并重点解决气凝胶在工业废水处理和新能源应用的瓶颈问题,以求更好地将多孔气凝胶材料推向实际工程应用。
演讲嘉宾简介:魏巍,博士,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双创博士”科技副总、镇江市首届科技副总、镇江科技智库青年人才。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等项目10余项;在Energ. Environ. Sci.、Adv. Funct. Mater.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20余篇,被引次数超3700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件。曾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江苏分析测试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荣誉。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张学同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武培怡
东华大学教授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陈苏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门永军
东华大学研究员
演讲摘要:生物组织中纤维网络独特的力学特性,为合成水凝胶的开发提供了灵感;然目前鲜有聚合物能可逆地构筑此类结构。我们报道了一种由具有超刚性链(持续长度约1微米)的合成聚电解质构筑而成的可逆纤维网络水凝胶。该水凝胶由呈双螺旋构象的聚(2,2'-二磺酸基-4,4'-联苯胺对苯二甲酰胺) (PBDT) 与四丁基溴化鏻 ([P4444]Br) 共同组装而成。当温度超越其低临界溶解温度 (LCST) 时,触发了体系独特的溶胶-凝胶相变。可在极短时间内,驱动PBDT分子链聚集成原纤维,继而生长、分支,最终形成一个连续的宏观网络。该水凝胶呈现出与生物组织类似的应变硬化力学响应,并在加热与冷却循环中表现出高达21°C的显著热滞后效应。利用凝胶化前后显著的模量变化,本研究成功将该水凝胶以喷涂方式施加于超疏水的垂直特氟龙表面,形成了有效涂层,同时可以应用于抗菌、森林灭火等领域。本工作为热致凝胶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与理论支撑。
演讲嘉宾简介:门永军,博士,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首席,上海市海外领军人才,上海市浦江人才,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创新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本、硕、博分别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导师刘正平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胶体与界面研究所(导师Markus Antonietti教授和袁家寅教授)。自2014年4月至2021年10月,分别在荷兰拉德堡德大学和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Jan van Hest院士、Daniela Wilson教授、Rienk Eelkema教授的支持下进行超分子系统化学的研究。2017年以CTO的身份加入创业公司Novioponics B.V.,获阿克苏诺贝尔500万欧元投资意向。回国后研究人工土壤系统、热敏材料、离子材料。在Nat. Chem., Angew. Chem., ACS Nano, Nano Letters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授予并转化国际专利1项。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路伟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演讲嘉宾简介:路伟,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和2014年分别获得浙江大学工学学士和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参加工作,主要从事动态交联高分子凝胶、弹性体等软物质材料研究,发表Acc. Chem. Res., Angew. Chem. Int. Ed. (5), Adv. Mater. (4)等论文40余篇,承担国家基金优青/面上/青年项目、浙江省基金杰青/重大项目等,获得宁波市青年科技创新奖、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奖励。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王祎龙
同济大学研究员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朱雨田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演讲嘉宾简介:朱雨田,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导电\导热\电磁屏蔽复合材料、柔性传感材料、弹性体废弃物回收及高质再利用。以一作/通讯作者在Nat. Common、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他引7000余次。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延续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担任Springer 出版集团Advanced Composites and Hybrid Materials期刊编委。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余承涛
浙江大学副研究员
演讲嘉宾简介:余承涛,博士,2020年12月毕业于北海道大学,2021年1月加入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担任特聘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智能高分子凝胶与弹性体、高分子加工及其结构与性能调控等领域的研究。近五年以通讯/第一作者在PNAS、Adv. Mater.和Chem Bio Eng.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联合基金重点子课题、浙江省“尖兵”计划子课题、衢州市重点项目等。担任Chem Bio Eng.杂志青年编委,Gels杂志客座编辑等职。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赖跃坤
福州大学教授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赵彦兵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由于热质传递障碍,临床上经常导致微波热消融(microwave ablation, MWA)不完全。针对该临床挑战,采用构建了温敏离子凝胶(LACH/PNA)多功能增敏剂用于增强肿瘤MWA治疗。LACH/PNA有效溶解肿瘤基质,提高其瘤内扩散系数,促进热质传递效率。利用其温敏溶胶-凝胶相变实现瘤内长期滞留,发挥持久的抗肿瘤功效。LACH能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功效,逆转免疫抑制微环境,并通过微波热效应进一步增强抗肿瘤效果,具有广阔的临床转化前景。
演讲嘉宾简介:赵彦兵,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授/博导。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CCI)介入医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学组专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分会委员。致力于纳米生物材料及器械的研制与转化。所研发的温敏纳米凝胶血管栓塞剂已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最近聚焦于射频/微波消融增敏纳米凝胶,精准协同多模式抗肿瘤治疗。率先提出“纳米凝胶+”的综合介入治疗策略,增强肝癌介入治疗效果。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973”计划、“863”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Nano、Bio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16件。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林秋宁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
演讲摘要:水凝胶是一类高含水、柔软的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但通常存在力学性能不足的问题。现有的增强方法,如双网络交联、离子络合、盐析或诱导结晶等策略虽然有效,但工艺复杂,难以实现快速制备。针对此,我们提出基于光触发稳定自由基与活性自由基偶联(PTPC)反应的新策略,建立了一种快速制备高强韧水凝胶材料的方法。基于该方法,仅需数秒光照即可获得强度超过15 MPa、韧性超过130 MJ m-3、并能耐受超过10万次循环拉伸的高性能水凝胶,其力学性能可媲美橡胶、聚氨酯等传统弹性体。此外,该方法兼容3D打印技术,可实现复杂精细结构的精准构筑。进一步在包括透明质酸、纤维素、海藻酸钠、明胶、聚乙烯醇、聚丙烯酸、聚丙烯酰胺、聚乙二醇等20余种天然或合成高分子原料体系中证实了该水凝胶快速增强策略具有广谱适用性。
演讲嘉宾简介:林秋宁,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年获得华东理工大学学士学位,2013年获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2016-2017年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访问一年,2020年1月加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21年晋升为研究员。一直从事生物医用软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创新性提出“非自由基光化学偶联”和“光触发稳定自由基与活性自由基偶联”新交联机制,实现高强韧水凝胶材料的秒级快速制备。已在Nat. Mater.、Sci. Adv.、Nat. Commun.、Adv. Mater.、J. Am. Chem. Soc.、Angew. Chem.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申/获中国、美国、日本发明专利30项,授权18项,并实施相关原创技术的临床转化。主持/参与国基金(优青,结题优秀;面上2项;青年)、军委科技委、科技部、上海市科委等项目。获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年学者奖。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梁翔禹
深圳大鹏湾实验室研究员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钱凯
山东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人体创伤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卫生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职业病加剧、运动损伤及各种意外事故等,人体各类组织器件损伤发生率明显增加,如跟腱/肩袖撕裂、硬脑膜破损、胃肠道漏、口腔溃疡等。传统手术缝合会造成术区创口处应力集中,致使创口较难愈合。另一方面,创伤组织需密封缝合以避免外界细菌/病原体污染,同时防止出血、组织液、脑脊液等渗漏。针对不同程度破损组织,补片被认为是微张力修复的最佳选择之一,可以为组织提供永久性或临时性力学支撑的作用,然而缺少体内长期强粘附功能。针对上述问题,选择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水凝胶为补片材料,调节水凝胶力学性能以匹配不同组织模量,并赋予其强粘附功能而避免手术线缝合,由此简化手术步骤,促进组织快速愈合与功能恢复。
演讲嘉宾简介:山东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学术/学位/教学委员会委员,曾担任学院副院长、研究室主任等职务。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忆阻器类脑芯片,组织修复及医疗健康传感器。在Adv. Funct. Mater., ACS Nano, J Mater. Chem. A,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Npj Flex. Electro.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目前主持国家、省部级及企业横向等多项科研项目。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范杰平
南昌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三萜酸是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常具有抗肿瘤、抗炎和抑菌等活性。本研究采用三萜酸与有机碱形成的有机酸盐为原料,通过改变温度的方法形成具有特殊温度响应的小分子超分子水凝胶。该水凝胶具有可注射性,可用于作为药物释放的载体材料。另外,我们也发现小分子超分子水凝胶是非常好的二氧化硅纳米管的模板材料,同时可以实现药物原位包埋,是非常有前途的药物载体材料。
演讲嘉宾简介:范杰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教务处处长。先后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中组部江西省“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江西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培养对象、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带头人。 近年来,发表SCI或EI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和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各1项。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程丝
苏州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水凝胶基太阳能界面蒸发器凭借其多孔结构、较低的蒸发焓以及可控的水传输能力,在海水淡化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其中随机、单向和径向阵列等通道结构各具特色。然而,每种阵列结构在水分输送、热管理和盐分排斥方面均存在固有优势与局限性。通过将不同阵列结构的优势整合于单一蒸发器,可最大化提升蒸发性能。本研究报道了多种具有复合阵列结构的水凝胶太阳能蒸发器,例如径向/垂直复合结构、径向/圆锥复合结构以及径向/空心圆锥复合结构。这些一体化结构使蒸发器兼具优异的水分传输能力、较低的热损失,最终实现卓越的蒸发性能、高耐盐性及局部盐分析出特性。
演讲嘉宾简介:程丝,教授,博导,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2024年9月-2025年8月在芬兰Aalto University CSC资助访问教授,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研究方向为仿生柔性传感及太阳能界面蒸发。在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 Mater.、Nano-Micro Lett、Small、Small Structures、Mater. Horiz. 和 Chem. Eng. J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孔湉湉
深圳大学教授
演讲嘉宾简介:孔湉湉,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双水相微流控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PNAS、Adv Mater、Angew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或结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青B项目)在内的及省市级项目10余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6项,美国专利1项,担任期刊多个期刊编委/青年编委、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微化工专委会委员等。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王咸文
安徽医科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针对感染性创面修复领域存在的细菌耐药性强、敷料二次损伤及愈合环境调控不足等关键难题,本研究团队致力于开发新型抗菌抗粘附水凝胶敷料。通过分子设计,将天然抗菌组分与合成高分子网络有机结合,致力于开发多功能一体化的智能水凝胶敷料,同时解决感染控制和组织再生两大难题。 兼具光热抗菌与抗氧化功能的智能水凝胶用于感染伤口治疗 基于复合纳米酶的智能水凝胶用于高效治疗感染伤口 纳米酶水凝胶调控修复骨缺损 精准靶向革兰氏阴性菌的伤口敷料 通过对材料表面化学性质的精准调控,赋予了水凝胶低粘附特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更换敷料时对新生组织的二次撕裂损伤,显著减轻患者痛苦。本团队将水凝胶与多功能纳米酶相结合,致力于开发下一代智能抗感染多功能水凝胶。
演讲嘉宾简介:王咸文,安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博士后合作导师。安徽医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烧创伤创面修复材料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4),安徽省优青(2024),安徽省青年拔尖人才(2024),安徽省教育厅优青(2023)。入选斯坦福全球顶尖2%科学家2022/2023/2024年榜单, Nanoscale/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Biomaterials Science等国际期刊的Emerging Investigators(新锐科学家)。主持国自然面上、青年基金、安徽省优青和安徽省自然基金等在内的10余项课题。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Nano TransMed和BIO Integration副主编,Exploration和Cancer Nanotechnology等期刊编委。主要从事烧伤创面、细菌感染与组织再生方面的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等在内的材料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100多篇高水平论文。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陈笑非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仿生分子的构筑为分子设计与类生命功能之间的桥接提供了重要路径。受自然界启发,我们通过金属–配体自组装合成了三股螺旋的钛-儿茶酚配合物,模拟天然三链DNA的手性构象,赋予其对离子刺激的可逆响应能力,展现出动态可调控的结构特征。其次,为实现对反应选择性的光控调节,我们构建了光响应的手性锰-salen超分子催化系统,通过引入手性磷酸配体,成功模拟了天然聚合酶在动态调控中的功能,实现了烯烃环氧化反应中对映选择性的可逆切换。随后,我们将上述构筑理念推广至系统层面,采用界面聚合法构建了具备多酶协同与空间分隔能力的人工前细胞并实现了级联催化应用。
演讲嘉宾简介:陈笑非,准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包括第一作者 Nat. Synth.、Nat. Commun. (共一)及 Angew. Chem. Int. Ed. 等,部分文章被 Nat. Synth. 全文亮点报道或选为杂志封面等。申请德国发明专利一项。获吉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23年)。担任 Polym. Sci. Technol. 杂志青年编委。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张超
浙江大学研究员
演讲摘要:本报告聚焦凝胶膜的关键共性挑战,通过革新膜材料与结构设计以及制膜工艺,发展新型凝胶薄层复合分离膜材料,提升凝胶分离膜的高性能化与特种功能化。主要研究进展包括:(1)创制了基于受限空间光热凝胶化的新型制膜技术,实现了系列微米/纳米级超薄凝胶复合膜的可控制备,攻克了传统光/热引发方法的技术瓶颈;(2)发展了兼具高气体渗透性与选择性的凝胶交织纳米材料薄层复合膜材料,多次突破了高分子气体分离膜的Robeson上限,并揭示了三维交织结构显著提升气体分离性能的内在机制;(3)创新性提出了二维层状凝胶复合膜的设计理念,打造了系列超薄二维层状凝胶复合膜,系统探索了其在同位素分离、有机纳滤等特种分离领域的应用潜力,实现了渗透性-选择性-稳定性的同步提升。
演讲嘉宾简介:张超,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长期从事新型凝胶薄层复合分离膜材料及其基础应用方面研究,以(共同)通讯/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3)、Advanced Materials(3)、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总引用次数超7700次,H因子38。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2022)、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2-2024)、香港创新及科技基金人才计划(2020)、浙江省化学会创新奖一等奖(2016)等。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王兆康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围绕如何设计仿生微环境用于研究亚细胞水平的力学信号转导机制,王博士致力于构建微纳米尺度的二维、三维细胞培养模型,解析机械力通过调控受体-配体相互作用介导的生理和病理反应:1)通过精准设计黏附配体的动态呈递,调控整合素的招募与激活,进而调节干细胞的分化、巨噬细胞的极化、癌细胞的干性化,为设计生物材料应用于组织工程、免疫疗法和肿瘤治疗提供新策略;2)构建三维细胞培养水凝胶,阐明约束应力通过激活癌细胞的TRPV4和热休克蛋白信号通路,上调其致瘤性等恶性肿瘤行为,为促进肿瘤治疗提供关键的分子靶点。
演讲嘉宾简介:王兆康,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教授岗位,入选国家海外引才专项,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青年(海外),国际先进材料协会的会士,IEEE高级会员。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曾于香港理工大学担任助理教授(研究)(2020-2024)。主要从事研究生物材料与细胞相互作用的调控及其对生物医学的应用。近年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C类)等国家级、省级项目。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韩子龙
浙江大学研究员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王星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演讲摘要:面对关节软骨损伤等退行性疾病治疗的临床难题,传统组织工程支架存在制备复杂、力学性能差等局限。本研究通过盐溶液浸泡法构建了一种多功能双网络凝胶支架,具备可调控的力学性能、自修复能力及可控降解特性。该支架能通过多重相互作用实现活性成分有序释放,促进干细胞募集与软骨分化;其内置的铁离子螯合作用可模拟低氧环境,激活HIF-1α通路并调节免疫微环境,有效抑制炎症。该技术为骨/软骨损伤修复提供了功能集成的新型解决方案。
演讲嘉宾简介:专注于医用高分子水凝胶的可控制备、功能构筑和组织工程应用,围绕医用粘合剂的力学强度和生物学特性两个关键问题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独立提出并发展构建了多种高强高韧、强组织粘附和组织工程应用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水凝胶。主持基金委面上项目(3项)、青年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人才专项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Adv. Mater.、CCS Chem.、Bioact. Mater.等期刊上发表100余篇,H因子48,授权国内专利14项,成果转化1项。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张松楠
天津工业大学副教授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邵高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聘教授
演讲摘要:多尺度结构工程是提升碳气凝胶电磁波吸收性能的重要途径。本报告将介绍通过自组装、冷冻铸造与湿法成型等工艺制备的碳基气凝胶,重点阐述如何通过宏观形态调控、微观孔结构设计与纳米域界面工程,增强电磁波的反射与散射,促进电子迁移与跳跃,并强化界面极化和偶极子极化效应。最终实现在极低填充量下仍具备宽频高效吸收性能。此外,通过将功能基元引入硅基气凝胶体系,不仅拓宽了材料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适用性,还同步赋予其超疏水、隔热及抗结冰等多功能特性,为其实际应用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性。
演讲嘉宾摘要:邵高峰,南京工业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联培博士,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博士后,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低维功能基元新型气凝胶的制备、性能调控及功能/智能化。迄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Scienc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担任Engineered Science期刊青年编委,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曾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自然科学百篇优秀学术成果论文奖。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肖芸芸
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
演讲摘要:聚苯并噁嗪(PBz)气凝胶因其优异的耐热性、本征自熄阻燃、低热导率和可设计的分子结构,在高性能隔热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其传统制备工艺通常依赖于高毒性、强极性、高沸点溶剂和繁琐的工艺过程,这不仅带来严重的环境和健康风险,也限制了其大规模生产和实际应用。本研究通过单体分子结构设计,增强了PBz前驱体在水和乙醇等绿色溶剂中的溶解性,系统探索了其溶胶-凝胶过程及凝胶化条件,获得了环境友好且工艺简单的PBz气凝的胶制备路线;并对所制备气凝胶结构与隔热性能进行了系统表征与分析。本研究突破了PBz气凝胶绿色化制备的技术壁垒,为其在建筑节能、航空航天、工业管道保温等隔热领域的大规模、可持续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演讲嘉宾简介:肖芸芸,女,国防科技大学工学博士,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聚合物气凝胶隔热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可控制备,从事新型高效隔热材料研究工作10余年,在航空航天领域热防护材料及民用保温隔热材料研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教育厅项目各1项,横向项目3项;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及军品配套等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已授权5项,编制国家军用标准1项,出版学术著作1篇。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吕婧
江南大学教授
与演讲摘要:气凝胶作为纳米多孔材料,凭借极低密度、超低热导率及高比表面积,在纺织领域展现巨大应用潜力。但传统气凝胶力学性能较差,且多呈块体或粉末形态,难以适配纺织加工与使用需求。本研究以高强高模芳纶纳米纤维为构筑单元,通过调控纺丝液流变行为与溶胶-凝胶转变过程,开发出湿法纺丝、液晶纺丝、高速气流纺丝及溶胶-凝胶离心纺丝等气凝胶纤维成型技术,制得系列芳纶气凝胶纤维,并开展其在纺织及拓展领域应用验证。进一步以芳纶气凝胶纤维为多孔骨架负载相变材料,开发出高焓值智能调温纤维及织物,可有效削减外界温度波动、营造人体舒适微环境,最终突破传统气凝胶在纺织领域应用瓶颈,为可穿戴热管理等场景提供技术支撑。
演讲嘉宾简介:吕婧,江南大学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芳纶气凝胶及其相变复合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研究。在Adv. Funct. Mater.、ACS Nano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4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3篇。主持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相关研究成果获2021年度科技部“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胜奖和2020年度装备发展部“慧眼行动”优秀创新成果。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宗鲁
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
演讲摘要:仿生多相水凝胶通过模仿生物肌肉的亲疏水相协同作用,具备湿软弹和形状记忆特性,然而多相间的弱相互作用导致其强度和驱动力不足,一直限制着其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发展。高模量、双亲性、生物友好的生物质纤维素、甲壳素纳米晶(CNC、ChNC),是仿生多相凝胶理想的纳米限域增强和界面增强剂,但其多相界面-限域协同增效和机制尚需系统研究。我们通过对CNC、ChNC的表面羧基化、聚电解质化等物化改性手段,基于动态非共价键相互作用(氢键、疏水等),系统探究了改性生物质纳米晶在聚乙烯醇/天然胶乳、杜仲胶多相复合凝胶的界面增强、增效协同作用,发展了一系列高强度(>1 MPa)、高韧性(>200%),同时利用机械训练、3D打印、热塑成型等连续工艺,调控了仿生多相凝胶从分散相到高内相到双连续相的多级取向结构,实现了软硬切换(模量MPa-kPa)、优异形状记忆性(固定率/回复率>90%)、精准成型的功能多相生物凝胶支架,在多刺激响应的医疗导管支架、心脏支架等领域具有新的应用潜力。
演讲嘉宾简介:宗鲁,2018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同年底入职青岛科技大学张建明教授课题组,副教授,崂山学者,山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主持国自然面上、青年项目各1项,山东省青基1项,博后面上1项,国重开放课题2项,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获2024年Nanoscale新锐科学家,Advanced Nanocomposites青年编委。目前以第一/通讯发表SCI论文17篇,包括Adv. Mater. (1)、ACS Nano (2)、ACS Mater. Lett. (1)、Small(2)等国际Top期刊。近年来围绕生物质纳米晶的宏量制备、功能化改性及其高性能复合水凝胶弹性体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基于纳米界面的可调控的共价键、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研究了生物质纳米晶及其杂化纳米材料的绿色、高效、可控的制备策略及其作用机制,报道了一系列强韧化、功能化的纳米复合水凝胶弹性体,推进了生物质高值化和产业化进程。在生物基纳米材料及其凝胶弹性体方面与济南圣泉、山东星宇、桂林紫竹、苏州倍咏、青岛光电等龙头企业开展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助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李立山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副研究员
演讲摘要:聚酰胺纳米纤维是以聚酰胺为分子组成的一类纳米纤维,兼具纳米纤维的高长径比和酰胺间的强氢键相互作用,是高强气凝胶的理想构筑基元。聚酰胺纳米纤维气凝胶跨尺度结构形态直接决定其性能及应用,因此研究其成型方式及成型机制尤为重要。本报告以气凝胶成型科学问题为导向,以芳纶、尼龙等聚酰胺纳米纤维气凝胶为研究对象,从溶胶-凝胶机制出发,建立了气凝胶的成型理论及成型技术、提升了气凝胶性能,拓展了其应用领域。
演讲嘉宾简介: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凝胶物理化学。目前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项目资助。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黄云鹏
江南大学副教授
演讲摘要:随着我国对医疗装备和机器人产业的深入布局,应用于智慧医疗、运动监测和人机交互等领域的新一代可穿戴健康监测电子技术迎来蓬勃发展。柔性化、轻质、多功能化、高穿戴舒适性是现今贴肤传感器件与敏感材料的研究重点和难点。以聚合物微纳纤维为基材制备的纤维或织物基电子器件兼具轻质、柔弹、透气透湿、多尺度优势和生理信号感知、传输等功能,是高性能皮肤传感器件的首选材料之一。然而,此类敏感材料与器件存在着拉伸导电性差、功能单一、结构稳定性差等瓶颈问题。基于此,本人围绕高性能织物基健康监测电子皮肤的设计与构筑,提出了有机-无机界面耦合构筑高鲁棒性复合传感材料的新方法,发展了基于仿生界面工程的高保真、高舒适贴肤电子器件的构筑新策略,以及多功能柔性电子器件的协同构建理论与技术创新,为柔性电子在数字医疗、可穿戴电子、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演讲嘉宾简介:硕士生导师,院长助理,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Adv. Mater.、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Nano-Micro Lett.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总引用次数7600余次,H指数为54。担任Smart Materials and Devices 和 Textiles 期刊编委,Nano-Micro Lett. 、Adv. Fiber Mater.、eScience、EcoMat青年编委。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企业合作项目等项目逾10项。获2022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五)、2021年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团队核心成员。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杨洪生
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
演讲嘉宾简介:副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导师曲良体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博后面上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与中石化茂名石化、烟台泰和新材等行业龙头开展深入合作。曾获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优秀毕业生、优秀博士“育苗基金”、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等荣誉。主要从事气凝胶功能弹性体的制备、结构调控及应用探索等工作,以一作/通讯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Materials Horizon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引用17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9项;受邀承担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Polymers特刊编辑。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陈国旗
福州大学博士后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喻盈捷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金属元素在生物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疾病治疗和组织功能重建领域展现出巨大的临床潜力。例如,钙、镁等金属离子因其抗炎、免疫调控及促进组织修复的特性,被应用于骨修复及关节炎治疗。然而,金属离子的体内递送主要依赖于金属盐溶液或金属氧化物的直接注射,这类传统给药方式存在入胞效率低、空间分布调控难、缺乏动态调控策略等问题,难以适应体内疾病治疗需求,极大限制了金属元素的进一步生物应用。针对这一挑战,本研究聚焦金属元素递送的高分子微纳材料体系,基于微纳材料制造技术,构建了一系列微球、水凝胶等高分子载体材料,实现了金属元素的高效负载、响应释放及协同增效,为金属元素在生物医学中的高效递送和智能调控提供了新策略。
演讲嘉宾简介: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导。入选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北京化工大学青年英才百人计划。主要聚焦于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开发,系统性地构建了一系列金属元素(指金属药物和金属离子)递送高分子材料体系,为金属元素在肿瘤诊疗及组织再生等方面的体内生物医学应用提供了重要策略。共发表SCI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Matter、Adv. Mater.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所发表论文总被引次数6500余次。担任Exploration期刊学术编辑,Research、VIEW等期刊青年编委。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刘桂廷
四川大学副研究员
演讲摘要:凝胶因兼具高柔顺性和丰富的耗能分子网络设计,正开启柔性防护材料新纪元,但“分子设计-网络拓扑-耗能机制“尚需系统性解析与建立。针对此,前期基于硬相超分子增强原理,研制了兼具强韧性和损伤容限(穿刺、撕裂等)的聚氨酯离子凝胶,其可耐受20000s⁻¹的高应变率冲击(Advanced Materials, 2025, e10713);同时,探索了PVA晶区/多氢键/B-O可逆键水凝胶体系、PVA晶区/多氢键离子凝胶体系,亦获得强韧、损伤容限和高速冲击等基础数据。对比三个凝胶体系机械性能数据,提示B-O可逆动态键可显著提升冲击强化度,完善的PVA晶区可显著提升凝胶在高应变率冲击下的强度和韧性。
演讲嘉宾简介刘桂廷,1988年7月生,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进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入选四川省高层次人才计划(2022年)。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开展特殊功能凝胶材料(如耐极端冲击凝胶、生物医用凝胶等)的应用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工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含共同)在Advanced Materials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包括多篇ESI高被引论文;获授权发明专利多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类项目。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李广勇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副研究员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高扬,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陈祥艳
青岛科技大学特聘副教授
演讲摘要:糖尿病等慢性创面因缺氧、活性氧积累及组织收缩力障碍,易引发感染、细胞损伤和瘢痕增生,严重阻碍修复。传统治疗多集中于生化调控,难以兼顾收缩障碍与氧化应激,亟需高效的内外协同修复策略。天然海洋多糖因生物相容性、降解性及活性基团,成为构建新型水凝胶理想原料。本研究提出基于海洋多糖、热敏材料、丙烯酸及铈基纳米酶的协同修复新策略,利用金属配位和化学键合等自组装形成兼具热敏驱动自收缩与抗氧化功能的智能水凝胶。该体系通过协同调控局部组织应力与氧化应激,重建协调愈合微环境,探索其在糖尿病创面快速修复及瘢痕抑制中的作用机制,旨在发展内外协同调控的无瘢修复新策略,并推动海洋多糖与金属离子在医用敷料中的高值化应用。
演讲嘉宾简介:2023年6月在中国海洋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7月入职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主要从事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设计与生物医学应用研究,包括水凝胶/纳米酶、微针/功能纳米粒子等在创面愈合与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致力于海洋生物资源的高值化利用。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省博士后创新项目、青岛市青年基金等。已在Bioact. Mater.、Carbohydr. Poly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第1作者9篇,SCI总引用400余次,授权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高扬
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王金培
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员
演讲摘要:全球约60%的初级能源以废热形式流失,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也加剧了碳排放与环境污染。因此,开发经济高效的热管理材料,以实现低品位热能的高效收集、转化和耗散,对实现“双碳”目标,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凝胶凭借其多相异质结构、可调控的相变行为及力学特性,可实现高效、自适应且可持续的热调控,为跨尺度热管理提供了全新范式。受自然界生物系统能量传递与响应机制启发,本报告聚焦于低品位废热的收集与耗散,通过仿生策略调控凝胶的拓扑结构与化学性质,设计并构筑系列仿生异质凝胶,并重点探讨它们在人体热能的高效收集转换、电子器件的快速散热以及极端工况下热管理的应用潜力,为新一代智能热管理材料的设计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演讲嘉宾简介:王金培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2024年于香港城市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和博后期间师从香港工程院院士王钻开教授。主要从事仿生异质凝胶在高效热管理和柔性电子器件等领域的研究,相关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发表在Nat. Commun., Adv. Mater., ACS Nano, Langmuir等专业高水平期刊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研究成果多次得到Nature Communications Editors’ Highlight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Editors’ Suggestion等重点报道。主持和参与(核心骨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香港创新及科技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Postdoc Matching Fund Scheme (PolyU HK) 等多项研究课题;曾获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立项支持(主持)。担任Nano-Micro Letters (IF: 36.3), EcoEnergy, Materials Futures (IF: 10.8) 等期刊青年编委。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陈杨军
温州医科大学副研究员
2025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
徐文龙
鲁东大学副教授
演讲摘要:开发柔性人机交互设备越来越受到关注。凝胶作为一种柔性材料在可穿戴传感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在机器学习手段的辅助下,本报告聚焦于凝胶柔性传感器的构建,并将其应用于人机交互。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基于水凝胶的智能可穿戴传感器,包括:适应皮肤的低模量水凝胶、氧化PVA策略制备高性能水凝胶、矿化策略制备抗疲劳水凝胶;2)抗溶胀水凝胶作为水下传感器,包括:溶剂置换策略的抗溶胀水凝胶、表面活性剂增强的抗溶胀水凝胶;3)自供电凝胶传感器,包括:基于凝胶的抗冻摩擦纳米发电机、离子迁移策略制备高热电转换深共晶凝胶和氧化还原对辅助的连续输出离子液体凝胶。
演讲嘉宾简介:山东省青创团队带头人,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专家库成员,国赛评委,国家级优秀双创导师。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10余项;以通讯作者在Adv. Funct. Mater.、Adv. Sci,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二等奖1项;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Adv. Funct. Mater.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依托学术成果,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20余项,省部级奖项40余项,包括鲁东大学历史上首个“互联网+”国家级金奖。
专业观众登记入口 立即报名